文章分類Article
KPM(key point method)關鍵點療法
KPM(key point method)關鍵點療法
是以解剖學與肌動學為基礎的整體性軟組織處理技術
透過KPM主動測試,客觀的評估出全⾝性的活動度和動作控制,評估完之後再做治療 ,從整體拆解到局部評估,並應⽤區域相互依存關係。
前言
區域相互依存(regional interdependence)
由 Wainner 等⼈在 2007 年提出,應⽤在肌⾁骨骼問題中,主要的概念是「看似與主訴無關的遠端的失能,都可能和主訴有關」。
換句話說,由於⼈體是縝密地連結在⼀起,⾝體的各部位就像是⼀個個相接的⿒輪組,只要有任何⼀個地⽅出錯了,其他地⽅也會受到影響,⽽多數膝蓋疼痛的問題,並非原因在膝蓋 ,⽽是跟鄰近的髖關節和踝關節有關。
這個理論提到了⾝體有些關節是要相對穩定的 ,比如頸椎、肩胛骨、肘關節、腰椎、膝關節等,⽽有些關節則需要相對活動度較好,比如肩關節、胸椎、腕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相臨關節的特性會互相影響,在⼀個穩定關節的兩端會接活動關節,⽽在活動關節的兩端則是穩定關節,⼀動接⼀靜,在⾝體關節能有這樣的正確排列之後,才能做出較好的動作,如果⼀旦失去了這個正確排列,就容易出現受傷的狀況
只要10個動作,有問題的再拆被動下去分析,⼤約10-15分鐘,較複雜患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的檢測,就能快速分辨病患是屬於活動度或動作控制的問題,讓你的「動作失能」無所遁形!
KPM快篩動作-主動測試標準
1.頸部届曲動作模式CF
下巴硬骨部分碰觸胸骨
頸椎產⽣連續屈曲曲度
軀幹保持中立位不代償動作可順暢完成/動作對稱
2.頸部伸直動作模式CE
額頭與下巴連線的平⾯與天花板夾⾓10度以內
軀幹保持中立位不代償動作可順暢完成/動作對稱
3.頸部旋轉動作模式 CR
⿐頭與下巴中點連線⾄少與鎖骨中點對⿑沒有側向動作代償
軀幹保持中立位不代償動作可順暢完成
4.上肢上抬動作模式AU
在⼿臂外旋下上抬⼿臂到上臂碰觸耳朵
⼿掌打開⼿腕伸直
上臂與軀幹側⾯腋中線夾⾓⼤於170度動作,可順暢完成
5.上肢下放動作模式AD
⼿臂向後下背,使中指碰觸對側肩胛下⾓上臂緊靠軀幹側⾯動作可順暢完成
6.多段屈曲動作模式MSF
⾝體前彎在膝蓋伸直下碰觸腳趾尖整體脊椎產⽣連續屈曲曲度
薦椎⾓度⼤於70度
骨盆後移⼤轉⼦的鉛錘線移動落到腳踝後側動作可順暢完成/動作對稱
7.多段伸直動作模式MSE
伸直完成後上臂與軀幹側⾯腋中線夾⾓⼤於170度整體脊椎產⽣連續伸直曲度
肩胛棘的鉛錘線移動落到腳跟後側
髂前上棘的鉛錘線移動落到腳尖前側動作可順暢完成/動作對稱
8.多段旋轉動作模式 MSR
骨盆旋轉⼤於50度
兩側肩峰連線旋轉⼤於50度
軀幹保持中立位不代償膝蓋不過屈或過伸動作可順暢完成
9.多段側届動作模式 MSSB
對側⾜部向後跨到同側⾜部後外側且兩⾜相連對側從耳朵到腋下到髖部⼤腿產⽣連續側屈曲度同側⼿
掌中指碰觸到膝關節側⾯
雙腳膝蓋伸直動作可順暢完成
10.跨臂深蹲動作模式 CADS
維持雙臂交跨置放於雙肩上
軀幹與脛骨在下蹲到底時能維持平⾏或平⾏以上的夾⾓臀部低於膝蓋
髖、膝、踝維持好的⽮狀⾯相對位置關係動作可順暢完成/動作對稱
評分⽅式
FA(符合檢測功能且無症狀)
FS(符合檢測功能但有症狀)
DS(不符合檢測功能且有症狀)
DA(不符合檢測功能但無症狀)
症狀是包括痠、痛、脹、刺、⿇,(在動作過程中產⽣或是上述症狀加劇)
針對不符合檢測功能的部份,這裡提供幾個簡單的伸展教學,可以去幫助我們的⾝體調控筋膜的張⼒,讓⾝體感覺放鬆
⼀.多段屈曲動作模式MSF—淺背線SBL
上半部
1.起始姿勢為直立坐姿,維持⾝體放鬆
2.向下點頭,⾝體如抱住⼤球般向後拱起
下半部
1.起始姿勢為直立坐姿,維持⾝體放鬆
2.腳趾頭往上翹起
3.腳踝往上勾起
4.將膝蓋伸直,如果沒有感覺不適,可以嘗試將腳抬得更⾼
整體
1.結合前述的上半部與下半部伸展
2可額外加入頭部旋轉強調單側延展
二.多段伸直動作模式MSE—淺前線SFL
上半部
1.起始姿勢為直立坐姿,維持⾝體放鬆
2.由頭部開始,依序將上半⾝往後延伸,注意下巴不要抬起
3.如果強調單側可以加入頭部旋轉
下半部
1.稍微向外坐,讓伸展側屁股⼤腿離開椅⾯
2.腳背蹠曲
3.⼤腿向後延伸,注意肚⼦不要跑出去
整體
1.結合上半部與下半部伸展步驟
2.可額外加入頭部旋轉強調單側延展
三. 多段側届動作模式 MSSB—側線LL
整體
1.⼿放肩膀,重⼼踩穩
2.側向彎曲如環繞球狀
3.單側腳向前向外踩,重⼼移到另⼀腳
4.將腳收回改為向後、向外踩,重⼼再次移到另⼀腳
四 .多段旋轉動作模式 MSR—功能線FL
背功能線
1.單⼿舉起預備
2.對側腳前伸,⼿向對側腳趾延伸,⾝體前側如環繞⼤球感覺
前功能線
1.由背功能線的伸展位置起始
2.前伸腳後收,⼿向上外側延伸,⾝體後側如環繞⼤球的感覺
五. 上肢上抬動作模式AU—淺前臂線SFAL
淺前⼿臂線
1.對側⼿固定肩胛骨
2.⼿臂舉起
3.⼿臂向後延伸
4.⼿臂外轉,掌⼼朝上
5.⼿掌⼿指伸直讓掌⼼朝向外
六. 上肢下放動作模式AD—淺後臂線SBAL
淺後⼿臂線
1.⼿臂向前舉起
2.向對側延伸並握拳
-上斜⽅肌,往對側腰際⽅向延伸
-中斜⽅肌:往對側肩膀延伸
-下斜⽅肌:往斜上⽅延伸
-⼿臂線整體
1.⼀⼿前伸內轉
2.另⼀⼿後伸外轉
3.雙⼿交替移動
七. 頸部伸直動作模式CE+上肢上抬動作模式AU
深前⼿臂線DFAL
1.肩胛骨向後
2.⼿臂舉⾄約與肩膀同⾼
3.前臂旋前
4.⼿掌往⼩拇指側彎曲
八. 頸部旋轉動作模式CRR(CRL)+ 上肢下放動作模式LAD(RAD)
左(右)深後⼿臂線DBAL
1.肩胛向前
2.⼿摸向對側肩膀
3.⼿掌向⼤拇指側彎曲
九.頸部旋轉動作模式 CRR(CRL)+ 多段旋轉動作模式 MSRR(MSRL)
右上左下(左下右上)後螺旋線SPL
上半部
1.雙⼿抱胸
2.維持骨盆穩定,⾝體向螺旋⽅向旋轉
下半部
1.雙⼿抱胸
2.維持上半⾝穩定,利⽤腳帶動骨盆旋轉
整體
1.結合上半部與下半部伸展步驟
2.⾝體與骨盆呈現反向旋轉,類似扭毛巾的狀態
總結
透過篩檢,找出你全⾝上下(包括上頸椎、下頸椎、胸椎、腰椎、薦髂關節、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到底是哪裡有問題?哪個問題最嚴重?是關節還是軟組織還是神經肌⾁控制的問題?
1.某個關節軟組織太緊→需要伸展、徒⼿治療
2.某個神經肌⾁控制、功能性不穩定有問題→需要做動作控制訓練
3.某個肌腱韌帶太鬆、機械性不穩定、關節不穩定→增⽣療法
以上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解決⾝體的疼痛問題及後續相關的訓練,歡迎與我們聯繫,這裡是典捷運動⼯作室,我們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