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類Article
解剖列車—淺背線
解剖列車—淺背線
概觀:
淺背線的路徑分成了兩個部分,從足底到膝蓋,從膝蓋到額頭。就像包覆著整個身體背面的盔甲 一般 ,一路從足底到頭提供連接與保護的功能。
當膝蓋伸直(譬如站立)時,淺背線在膝蓋處分開的兩段筋膜才會出現功能上的連續性。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姿勢功能:
淺背線的姿勢功能在於伸展身體維持直立姿勢,由於淺背線提供的是全天性的支撐,因此在肌肉的部分需要較多慢縮、耐力型的肌纖維;而在筋膜的部分也需要具備特別耐重的薄膜與束帶 , 譬如阿基里斯朧 、膕旁肌內部筋膜 、薦粗隆韌帶 、胸腰筋膜、豎脊肌索與枕骨嵴等。
淺背線大多提供伸展的功能,唯一的例外是當膝關節周圍的肌肉收縮時會屈曲而不是伸展膝關節。然而站立時膝蓋伸直,淺背線又會呈現肌腱互鎖 (interlocked tendons) 的情形,此能協助十 字韌帶達到穩定股骨與腔骨的功能。
動作功能:
淺背線除了屈曲膝關節之外 ,在身體其他處都是產生伸展與過度伸展的動作。在人類的發育過程中,淺背線能令胎兒將頭仰起進入產位,讓寶寶脫離胎兒的蜷曲姿勢;也能讓嬰兒可以抬頭用眼睛來接觸外在世界。出生約一年後,讓幼兒從趴、坐、爬、走逐步成長發展,在往垂直站立的每個發育階段中建立穩定性。
肌筋膜(軌道)與骨骼(車站):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從腳趾到腳跟:
在綿延的淺背線筋膜中 ,發源的「車站 」 就位於腳趾的掌面,而第一條 「軌道 」 就沿著腳底行進,其中包含了足底的筋膜 、肌腱與屈趾短肌 。這五條與腳趾相連的肌腱逐漸匯合形成單一的腱膜,並在腳跟外側加入另一 條由第五蹠骨基 部延伸而來的側帶 (lateral band) ,共同連接到跟骨的前下方。這些筋膜以及相關的肌肉如同弓弦一般地牽引著足底前後端 ,穩定足跟與第一和第五蹠骨頭之間的相互關係 ,使縱向的足弓形成一個可以微調的「弓 -弦」結構。
另外 ,在足底的長蹠韌帶 (long plantar ligament) 與彈簧韌帶 (spring ligament) 亦提供足跗更強更深的弓弦連結。
足底筋膜的問題時常沿線向上造成身體其他部分的狀況。如果足底筋膜受限則可能會造成膕旁肌緊縮、腰椎前凸、上頸椎過度後仰等問題。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從腳跟到膝蓋:
足底筋膜會附著於跟骨表面的骨膜並與任何其他附著於此骨膜上的組織產生連續性連結。就來到下一段長軌道的起點,也就是阿基里斯腱。
在此有三條筋膜匯入阿基里斯腱中,分別是深層的比目魚肌、中層的小蹠肌與淺層的腓腸肌。
我們可以發現跟骨之於踝如同髕骨之於膝,跟骨以壓力支撐點的身份將淺背線的張力組織往外推離,這能降低了肌肉在跳躍動作下所需的力矩,還能穩固踝關節。而當淺背線下段的肌筋膜過度緊縮時,就像繃緊的弓弦將箭向前推一般,跟骨就會被推入踝關節內。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根據作者的臨床經驗,足部在外髁的前後比以3:1到4:1之間最能提供有效的支撐。若此比例大於或等於5:1 則表示身體背側的支撐較為不足。這種形態會導致淺背線的緊縮,又因為這種形態時常伴隨著膝與髖的前傾以將重心向前,導致該處的肌筋膜隨之緊縮 ,此又造成了淺背線更進一步的緊縮 。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隨著淺背線通過腓腸肌在後膕窩處可以看見腓腸肌頭部與膕旁肌肌腱的相互關係,此結構就像是平結能形成強而緊、同時也容易解開的結。當膝蓋彎曲時,大腿與小腿的筋膜各自獨立運作此時站姿前彎較容易;當膝蓋伸直時,大小腿的肌筋膜便連接成具功能性的整體,站姿前彎便沒那麼容易了。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從膝蓋到髖
當腿與膝關節在伸直的狀態,順著膕旁肌的連續筋膜一路向上,便能到達坐骨粗隆的後側面 。此部分的膕旁肌在大腿內側有兩條,亦即半膜肌與半腱肌 。相對於此,膕旁肌在大腿外側則有一 條,即股二頭肌 (biceps femoris) 。上述三條膕旁肌都是特快車,能同時影響膝、體關節的動作。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而在膝蓋彎曲的情況下,位於膕旁肌內側的半腱肌與半膜肌能讓脛骨內旋;膕旁肌外側的股二頭肌,則能將脛骨外旋。雖然關節只能在彎曲時才可以產生功能性的旋轉,然而臨床上在某些個案日常的姿勢中便可以看到脛骨相對於股骨內旋或外旋的現象,可能源自膝關節周圍或來自足部的張力不平衡,透過伸展或手法的放鬆都有助於小腿回到正常位置。
從髖到薦椎
若始終執著於以肌肉作為思考的主軸,在髖薦處便無法以解剖列車的規則繼續下去。事實上並沒有延續膕旁肌方向的肌肉附著於坐骨到薦椎之間,臀大肌位於較為淺層的筋膜平面而與膕旁肌無關,而股方肌 (quadratus femoris) 、內收大肌 (adductormagnus)與孖下肌 (inferiorgemellus) 為位於同一平面的肌肉,但是方向均與淺背線的走向不符。我們若以筋膜來思考就不會有問題: 薦粗隆韌帶 (sacrotuberous ligament) 起自坐骨粗隆的背面,延續著膕旁肌的方向並越過薦椎的外緣,最後來到薦尾交界 (sacrococcygealjunction) 的上方
薦粗隆韌帶的下端為膕旁肌所延伸出來的部分,事實上膕旁肌外側的股二頭肌肌腱確實可以在解剖中分離出來,並且向上追溯到薦椎。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從薦椎到枕骨
要繼續解剖列車,需要從薦粗隆韌帶的上端接著找到方向大致相同的筋膜。豎脊肌正好符合我們的需求,它起源於連續自薦粗隆韌帶的薦椎筋膜層。豎脊肌橫跨了從薦椎到枕骨之間的脊椎,伴隨的還有屬於特快車的最長肌(longissimus) 髂肋肌 (iliocostalis) 複合體,與位置較深、長度較短,屬於平快車的棘肌(spinalis)、半棘肌(semispinalis)與多裂肌(multifidus)。最深層的橫突棘肌群 (transversospinalis group) 則為長度最短的單關節平快車,以上共同顯示了豎脊肌群的三種模式。而從薦椎到枕骨的筋膜,是這群筋膜複合體之中最淺層的特快車。要注意的是,儘管豎脊肌是淺背線的一部分,但仍然有許多深度更淺的肌筋膜層覆蓋在這條線上 。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在淺背線中頸後肌群的最深層,是解開整條淺背線的關鍵之處,其中頭後直肌與頭斜肌尤為淺背線的功能核心。此處的組織中含有大量的牽張感受器,並從眼球動作聯結到背部肌肉的協調姓,確保核心功能正常。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從枕骨到框上嵴:
淺背線從豎脊肌筋膜連到枕骨嵴越過頭枕部繼續上行,在此由小段的枕肌 (occipitallis)與帽狀筋膜 (galea aponeurotica頭皮筋膜 ) ,與額肌 (frontalis) ,循著淺背線的方向層層交織而成 ,最後牢牢地附著於眼窩上方的額骨框上嵴(supraorbital ridge ,眉毛處)。
雖然頭皮貌似只是一大片貼滿頭骨且不含肌
肉的筋膜,然而事實上作為數條縱向路線的終止處,頭皮在淺背線以及其他路線中均是相當活耀
的一塊區域。
圖片資料來源:解剖列車 -第四版
整體伸展:
踩球
1.將按摩球放置腳底下,來回滾動找到較痠痛的位置
2.把另一腳墊起將身體重量壓上去,等待痠痛
感下降,即可換邊。
嬰兒式
1.雙膝跪在瑜珈墊上,雙手自然垂放
2.屁股坐向腳跟,上半身往前傾完全放鬆趴在大腿上,脊椎向前沿伸
3.額頭點地,放鬆頸椎。
下犬式
1.先呈四足跪姿,膝蓋離地,臀部往上撐起身體
2.腳跟往下踩
3.手臂打直與背部呈一直線
船式
1.視線看向腳掌
2.雙手平行地面,向前伸直
3.背部用力,不聳肩、駝背
4.拉長雙腳,向上延伸
1.呈坐姿雙腳彎曲,讓背呈一直線
2.肩膀輕輕下沉,腋下夾緊收下巴
3.雙腳走近,坐骨在地板上,雙手抓著膝蓋後方
4.將背往後躺,腳慢慢抬離地板,手離開膝蓋並向前伸直
梨式
1.呈仰臥姿,雙手放在身體兩側
2.雙腳彎曲移向胸口臀部抬起,雙手扶住下背
3雙腳伸直腳尖碰地,反覆慢慢吸氣與吐氣,維持5-8個呼吸
總結:
上述所提到的這些路線指的是人體中的筋膜結構,不論生理性、病理性的拉力與張力、創傷與動作,均傾向於沿著這些路線而傳遞。避免身體向前傾倒;然而當淺背線發生障礙時 ,則會造成身體姿勢的過度後傾 。
淺背線實際上分為左右兩條 ,其間的張力平衡也是需要注意的。當發現淺背線有左右失衡的情形時,我們要設法調整並矯正其狀態。
而與淺背線相關的代償性姿勢型態包括,踝關節背屈受限、膝關節過度伸直、膕旁肌為了取代深外轉肌 (deep lateral rotators) 的功能而代償性地縮短、骨盆前移 、薦骨屈垂 (sacral nutation) 、腰椎前凸 、胸椎前彎時豎脊肌擴展 (erector spinae widening)、枕骨下肌群(suboccipital)緊縮導致頸椎上段過度背屈、枕骨在寰椎上前傾或旋轉、眼-脊椎動作不連貫等。我們透過放鬆或伸展可以讓淺背線的張力恢復正常,並透過訓練去解決身體的代償問題。
以上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健身訓練相關的問題,歡迎與我們聯繫,這裡是典捷運動工作室,我們下次見。
資料來源:
Thomas W.Myers 解剖列車-第四版 台灣愛思唯爾有限公司